刘昌汉Chang-han LIU (中国现代艺术学会学术委员,画家、策展人、艺术理论工作者) 论文题目是《从当代视角思考水墨美学的笔墨异境与岐途》。他认为:水墨综合了文学想象和书法韵律,形塑出丰富的美学意涵,承载了独特的文化重负。但是当孕育文人水墨的士人阶级消逝和农业背景不复存在,在面对瞬息万变,不断翻新的信息时空的快餐消费社会,今日所谓的文人已与知识分子脱钩,水墨创作的美学意义由于脱离生活现实,而有重新检视和思考的必要。
过去百年里水墨画大致呈向保守和开放的两极发展大框架仍然是固有艺术的传承,表现已经制式化了的诗境意蕴;后者投身进当代国际前卫艺术风潮,摒弃笔墨技法观念,把水墨还原为纯粹媒材使用,强调个性和情感渲泄。
在后现代多元艺术范畴里,身份认同(Identity)成为显学被大量讨论。在多元世界组合中,前述的保守主义身份明确却缺乏活力,有成为惰性重复的忧虑;开放派失根而顺潮漂游,使水墨沦为妆点全球化的东方花边。艺术属于个人的创造,同时不可避免也具有社会、历史的关连意义。成亦笔墨,败亦笔墨,水墨画美学与周边现实的矛盾,尽显冲突性和可塑显。
洪惠镇Hong, Huizhen (中国现代艺术学会学术委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 以《对生命有益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为题,发言认为:传统中国画还有一项保健功能,可以很有效地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故传统中国画是一种对生命有益的艺术:修身养性关乎生命最核心的内在价值。传统中国画重精神表现,倾向于人格抚慰。养性就建立在画家的人格道德建设与完善的自觉修为之上,有益于心理健康,所以传统中国画者多寿星。
弗蓝 Francesca Dal Lago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野外,写实,山水:十九世纪末法国和二十世纪初中国艺术中自然的现代化》。她指出中国的山水画早在十世纪就己成为绘画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但欧洲的风景画遅至十五世纪才出现。中国的早期山水画着重于将人舆自然间精神上的联系加以视覚化,因此常常是艺术家情感上,甚至社会或政治状况的反映,但欧洲的风景画则更功能性地描绘人们周遭的实际。但这一状况在十九世纪末法国和二十世纪初中国艺术中对自然的描绘中恰恰对换了位置。在法国野外写生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个人对事物的参舆,强调感覚传递的真实性。在中国进行野外冩生则着重于更为客观的、较少个人表现的风景画。这一现象舆当时中国在更大范围改造文化、创建现代国家的大目标紧密相关。
王宁宇 Wang, Ningyu (中国现代艺术学会学术委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以《从丹青到水墨》为题,依据考古材料,阐释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多样性的选择和多样化的成果。匀细流畅的素色线描、淡墨淡彩的渲染、没骨法、奔放多变的笔线及墨与彩的渗融,这些后世成为水墨画技术要素的技法,是从丹青彩绘中孕育生成的,由此产生了中国绘画曲折、持续、多彩和自主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