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慢 Peter C. sturman(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美术史系主任、教授)在他的论文《原始性和其它的本质:中国海外画家中的现代主义者和他们使用的媒材》中指出,一九五零年代末,对于现代艺术风格的兴趣再次肇兴于中国海外,尤以台湾、香港为着。在热衷于自觉性地形塑一“现代” 的意象之时,一些艺术家同时也体会到有必要平衡这种外来的现代风格。 因此,试图将本土认同的符号化因素融纳进其绘画。这些符号化的本土因子有时反映出极为个人的应变和对策,但往往却更普遍地透露出一种强烈响应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共同思维和趋势。
沈揆一Kuiyi Shen (中国现代艺术学会学术委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视觉艺术系教授) 的论文题目是《当代艺术的拓展舆建构—水墨的实践舆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他说:放下水墨情结所带来的焦虑, 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的空间。在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本身已成为一个新的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和艺术建构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这一建构的过程中,文化艺术的多元化是必然的。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画还是近年涌现的前卫艺术都无法最准确、全面地呈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面貌。各种文化只有在不断的、直面的碰撞和磨合中, 才能产生和达到理解, 融会和互补。
盛昊 Hao Sheng (波士顿美术馆中国美术部主任)的论文题目是《与古为徒:十位当代画家的回应》。他认为中国水墨画现在处于一个重新发现和整合的阶段,引发了不同的观念、形式和技术。同时水墨画又舆千百年的传统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波士顿美术馆最近策划的一个水墨项目即邀请十位当代中国和旅居海外的艺术家驻馆创作,并各自在波士顿博物馆藏的名作中挑选出一件舆之对话。以此方式在古代文化艺术传统舆当代社会生活间架构桥粱,也使人们对当代艺术理念有更全面的理解。
罗青Lo, Ch’ing (台湾诗人、画家、艺评家) 的论文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中国诗画传统中,儒家文化具有主导性地位。儒家的文化基因是“兴”。兴之美学 (赋、比、兴)强调言外之意。如<易系辞>说,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达意。”兴又包涵似不相关又相关、呼应、平行并列、天然凑泊、巧合、凑合、
暗合、妙合、妙趣、兴趣、意趣、逸趣、逸兴、即兴、感兴、兴起、迁想妙得、情景交融、意象融合、隔与不隔、着相不着相、客观相关物等。因此“兴”之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之中。
张伟 Zhang, Wei (南京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 在题为《中国水墨探源》的发言中强调,中国水墨画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这种文化源使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成为一个整体。儒道释现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阴阳学说与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认知体系互为表里,永远共存。书法用笔的原理与水墨画同根同源,更深刻地挖掘生命的活力,展示精神的魅力。黑和白是水墨画色彩的一对元素,也是阴阳两极,白不是空白而是与黑对立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物象经心地提炼而成意象,章法打破时空界限,保证画家始终作为主宰。气,境界成为作品高下的综合评判标准。在这一体系框架内,有无限的创新空间,创新应该是生态的,生命的和谐的,符合天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