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方舟在第一届批评家年会上
《2007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批评文集》是为“2007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的召开提供的文献之一。“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由宋庄艺术促进会和中国美术批评家网共同发起,由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组委会与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宋庄专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的一项常规性学术活动。《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批评文集》也将随年会的召开每年出版一集,以汇编批评家、策展人在该年度的学术成果。
受“2007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组委会的委托,本年度文集由我担任主编。在与会批评家的热情支持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汇集到69篇文章,经过梳理,分编为5辑:当代艺术与文化语境、思潮与现象、策展理念与展览评述、当代史钩沉与个案研究。
这本文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2006-2007年度批评家的学术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年来批评家在各自的学术方位上所做出的努力。文章涉及到当代艺术批评的方方面面:从理论的探讨到思潮与现象的评析,从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描述到对当代艺术史的反思,从对国际文化环境的审视到对本土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分析,从展览策划到个案研究……可以说,一本批评文集足以显示出这个松散的“批评家团队”的整体面貌和精神指向。
每年一度的“批评家年会”为自己设定的宗旨是:“致力于中国艺术批评的学术建设,促进批评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出美术批评新人,关注和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本文集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实践和见证年会的宗旨。
从文集的作者构成我们即不难看到,这个队伍中出现了不少新人的名字,它表明,更年轻的一代批评家正在崛起。我在2002年编《批评的时代——20世纪末中国美术批评文萃》时,以老、中、青三代批评家分编为三卷,那时的“青年批评家”所指是黄笃、高岭、冷林这一代人。五年后,比他们更年轻的第四代批评家出场了,他们即将成为这个队伍中一颗颗明亮的新星。虽然他们还处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但他们的出场已经是我们最感欣慰的事了。
作为批评家年会的第一本年度文集,最大的不足是缺少对自身——批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批评作为一个学科需要努力建设,批评家作为一种文化身份需要不断自我反省。特别是在当前艺术市场的热浪中,拍卖会、博览会、画廊都在向批评家暗送秋波,批评家能否坚守自己的学术方向,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不仅不被市场所招安,进而能以学术引领市场,都是批评家不能不面对的严峻课题。因此,面对批评本体的研究和批评自身的反省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批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批评自身的反省本应该单独成辑,但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文章,只好暂缺。希望明年的文集中能有这方面的内容。年度文集还有一个不小的遗憾是由于时间仓促或其他原因,有些重要的批评家的文章未能收入,如在海外的巫鸿、侯翰如、费大卫等,国内的资深批评家邵大箴、栗宪庭、范迪安等,青年批评家朱其、皮力等先生的文章均告缺,也望能在来年弥补。
就我个人而言,许多年来,我都在寻找一种方式,使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能有一种整体上的把握,为批评家之间找到一个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机会。因此,年会的召开和文集的出版在我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我曾在《批评的时代》“编后记”中说:以“文集”这样一种方式将我心仪已久的一批批评家集结在一起,是我久已想做的事,但我没奢望以三卷本这样的规模来做这件“很学术”的事,多亏广西美术出版社苏旅先生的学术眼光,使这个想法成为一个事实。2005年,我和同道邓平祥先生在中仁文化产业集团的资助下筹建了“中国美术批评家网”,使它成为可以聚集批评家学术成果的“一方水土”。今年春夏之交,宋庄艺术促进会洪峰先生、批评家杨卫先生又约我共商举办批评家年会的事,并很快组建了“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组委会”,筹备年会各项事务并编辑年度文集。我们终于找到了批评家相互沟通的最佳方式,找到了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整体水准的最好舞台。为此,这一活动得到全国各地批评家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在这样仓促的时限内要加班加点,赶在会前完成文集的编印工作,特借此一并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