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恶俗 维护高雅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贵胜教授曾经对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进行了一项统计,结果令他震惊。在92件获奖作品中,他发现,“其中救灾主题2张,农民工主题1张,历史题材4张,农民生活2张,解放军生活8张,少数民族生活10张,花鸟画21张,山水画27张,城市生活7张,其他7张。这个小统计,折射了当今美术创作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即回避重大深刻严峻的现实主题。”美术创作中缺乏理想、缺乏价值,形式化、矫饰化、娱乐化、波普化的倾向,恰是我们文化艺术的一个剖面。文艺创作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艺批评缺乏文化品格和文化担当,文艺工作者对重大问题失语、无语甚至胡言乱语,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
什么震惊了?当今美术创作存在什么最大问题?是什么美术创作恶俗了?是全国美展获奖作者心里恶俗了?还是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内容恶俗了?还是评奖工作恶俗了?还是评委的艺术标准恶俗了?“回避重大深刻严峻的现实主题”是恶俗的问题吗?用“恶俗”来评价全国美展真的是北京师大王贵胜教授的原意吗?
美术恶俗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想不会是这一两年吧,只用一个2013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内容统计来评估中国美术创作的恶俗问题好像不妥吧?这届展览还应该有油画、版画、雕塑、漆画、壁画、水彩画、漫画以及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很多艺术门类,为啥只统计中国画呢?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览关注的是美术成就、美术发展的综合问题,评选、评奖要考虑主题、技法、材料、继承、发展、创新、文化、教学、导向等诸多方面内容,是在研究艺术规律问题,“重大深刻严峻的现实主题”也不是这个展览的中心主题呀(“文革”时期的美术展览可能会是);文化部用了几年时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00个选题”项目,选题包括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中日甲午海战、“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会议、“九一八”事变、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大战、日军投降、百万雄师过长江、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毛泽东和十大元帅授勋、雷锋精神、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邓小平视察南方、香港回归、战胜非典、载人航天技术等重大历史题材等等,这应该就属于“重大深刻严峻的现实主题”的主题创作吧,这100件作品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由国家收藏;另外中国文联举办的以西藏、新疆为主题的美术展览也有大量关注现实民族问题的美术创作作品;2008年中国美协还与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过关注民生问题的美术创作活动,主题鲜明地喊出了“民生·生民”的口号,反映矿工、农民工、留守儿童、就业、就医、教育等真实描绘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民生主题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展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几年国家还举办了九·八抗洪、抗击非典、5·12大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大型专题美术创作展览,其中涌现出更多“重大深刻严峻的现实主题”创作作品。还有很多可举之例,难道不应该统计吗?还有一个最基本常识,中国画常规是按人物、山水、花鸟分类,按照王教授的统计,后两项内容不好确定,数字暂时不动,前面的6个数字应该算人物吧,至少是27张,与山水画27张,花鸟画21张,城市生活7张,其他7张整体比较,这中国画发展也不失衡呀?艺术创作是多样的,美术作品表现生活应该是精神的、含蓄的、巧妙的、艺术的,好的作品像诗一样,不一定很直白,真正艺术创作更是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光用一个美术创作“回避重大深刻严峻的现实主题”和对一个展览的一小部分作品统计来阐述“十大恶俗阻碍文艺健康发展”问题,欠科学,不严谨。
如果说分析美术恶俗现象的话,可以看看外国糟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看看某些国家一贯的对华政治目的和阴险操纵手段,看看中国一部分人的当代文化立场,看看国民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看看金钱对美术的冲击,看看一些“艺术家”的操守,看看一些美术批评的铜臭味,看看打着所谓前卫旗号的非美术现象,再看看有些媒体与画家、商家勾结不实宣传和唯利是图的商业炒作,再把当今中国人的信仰、理想危机,国民素质状况,艺术家个人生存状态,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缺失,媒体的商业化、娱乐化发展趋势等问题,应该放在一起综合分析。追求高雅是不可怀疑的人类发展的正常心理,高雅与恶俗也是相对的,恶俗的存在,也是需要土壤和市场的,不能单一和泛泛地谈文艺创作恶俗问题。让你在新加坡随地吐痰看你敢不敢?让你在日本闯红灯看你敢不敢?让你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看你还敢不敢恶搞?我认为,当前真正的美术家是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好的美术创作也是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是非常专业、非常严肃的事情,“恶俗”这两个字使用在美术界上要找好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品格、文化担当”也不能是空谈,“在重大问题上的失语、无语甚至胡言乱语。”我看文艺工作者还不是最典型的,有些媒体倒应该好好反思了。在商业利益和买方市场面前如何能维护弘扬高雅艺术?怎样处理“曲高和寡”的关系问题?不值得研究吗?不值得关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