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发起80周年,也是其倡导者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因此中国美术家协会将2015年定为“版画年”。于是版画界又掀波澜,杭州、上海、广东、北京等地的版画展与研讨会及纪念活动此起彼伏,光上海一地今年的版画活动便有20几个。而且在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如何把版画活动办出质量、办出创意、办出效应,避免贪多求快造成资源浪费。事实上,其中的有些活动确实体现出了主办方的魄力与策划者的创意,其中的某些展览在质量上的高要求,也呈现出了版画发展的新水准。首先以纪念性活动为例,浙江美术馆举办的“鲁迅的面容”纪念性特展,以三个版块,通过文物、文献、各时期作品等430余件展品,呈现“鲁迅的艺术”和“艺术的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80年的发展演变,在历史语境的回望中彰显鲁迅精神的当下意义。而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纪念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中国版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则不求规模,但求创意,注重学术涵量。展览分三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前有梳理、总结性的文字,尤其是研讨会以“重新解读”为题,拟结合对种种误读的重解,力图更准确、立体地认识不同时期版画的语境、价值与地位。即将于9月7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的第19届全国版画展,则是对近年版画的一次全面检阅,309件入选作品中新人新作的大量涌现,显示出我国版画发展的前沿状态与新高度。还有今年5月在深圳观澜版画基地举办的观澜第三届国际版画双年展又创新高,送件国家与地区逾80,收件数3697,同时有5个颇具当代艺术品质的外围展。使这一版画界的品牌活动更具权威性、包容性与国际影响力。而今年待举办的重要活动还有中国青年版画展(北京),中国黑白木刻展(重庆),“个性图式与理性追求——中国当代版画家文献展暨学术研讨会”(深圳大学),20世纪中国版画研究专题系列活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大都展览与研讨结合,注重学术跟进、系统疏理及深度追求。
我倒认为:版画活动不必求多,而应求新、求精、求深、求效应的最大化。近年我国的美术展览不是太少,而是过多,有的美术馆一年做几十个展览,像走马灯一样,还未来得及参观便撤展了,造成资源浪费。今年的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结束后选出部分作品巡展,浙江美术馆的“鲁迅的面容”纪念性特展展期为31天,都应该提倡。记得2003年伦敦大英图书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展”展期几个月,其布展观念之新,特制展柜与作品装裱之精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版画年的一些有质量的活动似乎也应该以加长展期、异地巡展等方式,实现效应的延伸与扩张。另外应强化品牌意识,在目前版画展的格局及版画论坛的结构中,精心打造几个或国际或全国的文化品牌,这对树立中国版画的国家形象,拉动版画向高新发展都意义非凡。
其实,版画年反映出的版画盛况不自今日始,其中的有些展览是历年持续着的常规展,其展览体现出的最新水准亦是版画多年来稳步提升积淀的结果。所以近些年版画的发展态势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陷入困境、滑入低谷。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版画的裂变打破了原来封闭的、单一的系统,形成了多维的、开放的格局。其自身的繁杂与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使对各类版画理解、评判上的分歧增多,误读在所难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滑坡说”、“边缘说”与“传统背离说”。
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版画与80年代比在滑坡,甚至滑向低谷,有人惊呼:“版画有被挤出三大画种的危险!”事实上也真有综合美展把版画并列于小画种中,这都基于对版画状态与趋向的误读与错判。如果把历年的全国版画展进行比较,谁都得承认其水准质量整体上是在稳步攀升,不光丝网版画、铜版、石版画随着工具、材料的改善与技艺的丰富提高,已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对粗糙而趋于精良,而且传统的木板画亦在高难技艺的把控中走向精致。其稳步攀升还不仅体现在技艺与制作上,版画的意蕴层面亦由肤浅走向深邃,在社会及文化问题的关注中,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得以丰富与深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较之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版画队伍的规模缩小,活动减少。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一些业余版画作者、群体的创作及活动或停止或锐减,而社会上的专业版画家仍坚持创作,特别是随着院校的扩招,学院版画教师队伍的规模反而在扩大,尤其是版画专业研究生的扩招与相继毕业,更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着版画梯队,而使版画外溢着一种鲜活力。就版画活动而言,常规性的全国版画展览仍按期举办,并增加了许多学术性展事与研讨会,特别是近年国际版画展相继在青岛、北京、深圳、观澜、昆明等地举办,更使中国版画在国际上拥有了话语权,同时也扩大了版画的国际交流与影响。所以无论从作品的水准还是版画活动的学术质量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等方面看,都不应用“滑坡”来界定版画的状态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