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戴志康所指出的,这样的考虑,既涉及美术馆在打造产业品牌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涉及到美术馆日常运营所必须的经费支撑,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既符合美术馆的自身规律,又能够提升整个产业的商业价值的做法。显然,这一轮的美术馆热,显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投资人已经走向成熟,为美术馆的长期运营找到了突破现有体制瓶颈的产业方向。
民营美术馆是太多还是太少了?
相形之下,公办美术馆更显出其捉襟见肘的窘境。上海美术馆的执行馆长李磊向记者坦承,“由于中国美术馆发展的特色,我们还没有进入严格的博物馆运营的阶段,还处在过渡阶段,还没有体制和经济的保障。作为上海市立的美术馆,由于区域的文化格局,我们承担了整理和呈现中国当代、当下的文化状态,承担国际交流以及社会公众的审美教育等多项功能,同时,美术馆在运营上也是多头并进,在经费来源上还是采用差额拨款的体制,每年预算有一到两成的增长,但还是不能满足运营、推广的需求,有一半的费用要自行解决,必然要走社会合作的道路。”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则指出,民营资本对中国的美术馆建设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他说,“过去,官方是唯一的代表,没有比较,没有基本标准。民营美术馆雄厚的资金加上灵活的机制和专业水准的进入,使官方美术馆感到了竞争和危机。问题不仅仅是资金、体制上的,还有人际关系等方面。官方美术馆面临的是庞杂的体系,经济的压力、长官命令与来自各方的人情与压力,使许多官方美术馆缺乏学术的坚持和思考。”
其实,他们的烦恼还应该加上官方美术馆最容易忽视也最突出的问题:缺乏典藏经费。尤其是火爆的当代艺术,大量迅速飙升的高价作品都掌握在海外藏家与机构手中,典藏成本正在翻倍增长。从这个角度看,第三波美术馆热以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开张为标志,对中国官方美术馆的学术地位发起了冲击。
对于眼下中国的美术馆投资活跃,上海证大集团总裁戴志康并不认为这是“过热”,他反问记者,“现在美术馆热么?我并没有感觉热,按照现在经济过热的说法,‘热’表示是太多了。我认为并不热,相反还很冷。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还需要更多人来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美术馆、博物馆接近3000家,其中私立美术馆约380家。但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公布的资料,世界各地区美术馆博物馆总数已超过30000座,其中美国的美术博物馆数量约有5000座,日本1500座。如果要说 博物馆最多的国家,那就数英国了。英国是博物馆迷的最爱,也是最早发展出现代博物馆学并拥有全世界最高博物馆密度的国家,单伦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