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们正在做长远规划,第一步先现实3年规划,从集团内部来保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那就是设立为艺术馆提供资金的艺术基金。第二步是创新机制,努力建成证大集团+政府+其他民营企业三方资金组成的一个非营利的基金,一个资金平台,用这样一个基金来维持这个非营利美术馆的以后运营。希望得到制度的保障,而不是仅仅依托资本。
美术馆不是靠钱就能烧出来的
显然,虽然连续三波美术馆热前赴后继,诸多民营美术馆昙花一现的命运说明,美术馆的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靠钱就能烧出来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波美术馆热中涌现了一些正在建设中的特殊案例,以上海证大集团建设的喜马拉雅中心为例,预计2013年圣诞节建成后,将把已在运营的证大现代艺术馆迁入其中,而喜马拉雅中心本身,则是紧邻上海浦东国际会展中心的一个集五星级艺术酒店、大型秀场、商业、办公楼与餐饮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楼盘。
作为喜玛拉雅中心的投资者,上海证大集团总裁戴志康说,“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想做一个公共的文化机构,而不是一个收藏艺术品的展览空间。”他的想法形成于2001年,所以在浦东大拇指广场兴建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才有了2005年建成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这是为喜玛拉雅中心的模式作准备,也是在为美术馆储备一个专业团队。
戴志康告诉记者,“如果企业将收益服务于整个社区、整个社会,创造的就是文化价值,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人类真正的财富是非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经过几百年,几千年总会消亡。只有非物质的东西才能几千年保存,因为一个艺术品、一个文物是无价的,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创造。”
对于将来证大艺术馆在喜玛拉雅中心的角色,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认为,整个喜玛拉雅艺术中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创意中心,而美术馆将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上游,是价值观和潮流的引导者,其实验、探索性将直接影响未来的文化产业,是整个产业的价值核心。
与上海证大集团的喜马拉雅中心项目不谋而合,南京四方集团在浦口新建的现代艺术馆以及北京东润集团将在今年奥运会前落成的北京月亮河当代艺术馆,也都是在一个更大的房地产楼盘中扮演画龙点睛的关键角色,而这两个美术馆坐落的,都是紧邻风景胜地的大型休闲度假区。和戴志康一样,作为投资人,他们都想到了这一点:艺术馆可以支持商业取得更大的成功,倒过来,成功的商业同样可以支撑艺术馆的长期生存。
据记者观察,从制造业、国际贸易到房地产、休闲旅游、艺术文化娱乐产业,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产业转型,资本正大量涌向这些朝阳产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第三波美术馆热,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在这第三波投资热中出现如此相似的产业发展思路,为什么三个大型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