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师风范
到欧洲看大师作品,我关注大师们用笔用色、运筹帷幄的力度、气势和心机。在我眼中,这是一种大师风范。
十七世纪是荷兰古典绘画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法国有普桑,意大利有卡拉瓦乔,但他们怎比得过荷兰的伦勃朗和维米尔,而且那时荷兰还有享誉全欧的风景画派。伦勃朗和维米尔是欧洲古典绘画的两座高峰,但他们的画风完全不同,伦勃朗是在大手笔中见出精细和准确,维米尔是在精细和准确中见出大手笔。
今天重看这两位大师的作品,我以他们的用笔用光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他们的运笔设色,来体会其大师风范。由于伦勃朗和维米尔传世的作品不多,且混以赝品,于是,要想通观他们的作品并从中发现大师风范的特征,就得首先分辨真迹和伪托之作。对这个问题,三百多年来,美术史学家、画商和画家们争论不休,不知道究竟哪些画是这两位大师的亲笔原作,哪些是学生作品而经大师画龙点睛,也分不清哪些是后人仿制的赝品,哪些干脆就是彻头彻尾的伪作。除了历史的考证,到二十世纪,现代科技也被用来辨别真伪,人们不仅用X光透视技术来看画面的用色层次,也借媒材分析和化验,通过历史和风格的比较,来确定作品的真伪。例如,分析颜料的物质构成,分析画布的纺织经纬,分析画框木质的年轮,等等。
不过,我总觉得,尽管历史考证和技术分析是鉴定真伪的必要保证,但我们在看画时的进退往复中,应该关注大师笔意的气势和力度。进则观其妙,退则审其势。那气贯如虹、力透纸背的遒劲,不是学徒或造假者所具备的,而是修养、修炼、修行的正果,决非通过临摹仿制就能学来。大凡画画的人都有体会,在临摹或伪造的小心翼翼的绘制过程中,大师这种随心所欲而又胸有成竹的遒劲,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古训所谓“得笔亡意”,就是这个意思,这消失了的气势和力度,便是大师风范。当我站在伦勃朗和维米尔的作品前,看着他们的用笔用光,我眼观神会,力图捕捉和体验的,就是这遒劲的大师风范。
二、伦勃朗的遒劲之笔
伦勃朗传世作品数百幅,散见于欧美各大美术馆和私人收藏,我近年漫游欧美诸国,有幸看到了他几乎所有的代表作。记得当初学画,听老师讲过伦勃朗的用光,也见过些伦勃朗绘画的印刷品,包括他的一些自画像和著名群像《夜巡》。但是,在小小的印刷品上,虽可大致看到伦勃朗的用光方法,看到他在光线处理方面的大气,但却无法看到大师的真实笔迹,无法看到大家之气怎样在光线处理的运笔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