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晤谈中,唯一可以看到美劳科督学的功能,便是以压力迫使学校要跟随《美劳科课程纲要》建议的全年教材分配比例。例如甲老师说:“《课程纲要》将美术分为不同的范畴(课程内容),它有一个百分比,我们会尽量根据它的比例。虽然未做足,但可说是甚么也有,除了美术欣赏我们叫作是融入课堂之中。”(晤谈)。丁老师也指出他在规划教学计划时会考虑以下的范畴。丁老师说:“会依照《课程纲要》的比例,例如绘画,在所有题目中占多少比率、多少部份是设计、多少部份是立体,这方面我们是依足的”(晤谈)。己老师在讲解他如何规划教学计划时也指出:“拿起那本curriculum guide (课程纲要) 来看,发觉要跟这五个范畴。...通常我自己会先看...,然后fit(填)进《课程纲要》中的几个范畴之大约分配”(晤谈)。庚老师在晤谈中也指出:“...按[课程]纲要要求的种类(教学内容)编进[教学题材],因[课程纲要]有一个百分比的要求”。辛老师也说:“第一,我们会参考那本syllabus(课程纲要),看看这个学期我会有多少 堂上美劳,跟着按百分比参考教[育]署给我们的规范...”。
从以上的晤谈内容,可见受访的美劳科主任在编订教学计划时,似乎理所当然地参考《课程纲要》建议的各类课程内容的分类,并且表示会按照建议的分配比例来规划教学计划。不过从甲老师的说话,显示督学的造访对学校A的美劳科只能起到表面改善的功能。甲老师说:“其实美劳督学来过,可以根据督学的意见来做,…其实理论上虽然跟教[育]署的理论(意见)来做,但实际上是有出入的”(晤谈)(同上,页 140)。甲老师所指的“有出入”,其原因可以从丁老师的说话中大致了解所指的是甚么。丁老师说:“有很多时进度表都会特意定一个题目,做三堂,…但未必能真的做到。…有时会是放了假...或改作教中、英、数等科...或是去打针、去参观,”。
笔者曾经以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以上七间小学的美劳科全年教学计划。其中学校A、C 和F 在教学计划中,都显示以一星期完成一项活动为计划原则。全年教学计划根据《课程纲要》建议的教材分配比例编写得密密麻麻。当中有些课题,如美术欣赏,同事们不懂得施教时,便顺理成章地因着丁老师所指的各项原因而被删除。这样一来,可以应付督学查阅全年教学进度,也可以删去老师不懂得施教的课程内容。
由于小学美劳科没有公开考试压力,也没有教科书作为学校教学的直接“指引”,加上教育署一直没有响应美术教师及团体的要求,为美术教师订立明确的入职条件─ 必须具备专业美术教育训练证书、文凭或学位,以致小学美术教育成为“人人皆可教”的科目。难怪中央规划的《美劳科课程纲要》,加上教育署督学到学校的造访,对学校实施的美术课程只能起到表面的影响作用。原来小学校长在现存制度下,才是影响美术教育质素最关键的人物。
小学美术教师的心声
在个案研究中,美劳科主任都表达了自己对香港小学美术教育的意见,他们不约而同的表示目前香港小学美术教育受到“歧视”。例如甲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香港政府本身根本就不支持这科目,...教[育]署很多时所谓《课程纲要》、指引,就只得一本东西,一本指引是否就足够呢?”(晤谈)。 戊老师也指出:“我希望训练要充足一点,不单是[针对]新老师,还有是复修的课程, 让教师能充实自己,因为有些老师不是太主动的,慢慢地便会衰退。学校要多一点鼓励,如提供资源、场地各方面都要配合得好一些,给老师多一点鼓励”。
在晤谈中,辛老师则认为目前香港小学美术教育是在扼杀学生的思考空间。他指出教师本身对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知识不足,才有这种现象产生。另外,他又质疑很多地区都有出版美术教科书,他不明白为甚么香港没有! 总括而言,要改善香港小学美术教育,必须先改变香港政府和学校当局对美劳科的忽视态度,然后才有机会改善美劳教学上“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