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遗物
由于被盗严重,遗物残缺,多非原位。虽经多次盗掘,从残存的器物看,仍然可想见当时随葬器物的精美程度。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饰等。陶器有四系罐、碗、盘、奁、耳杯。铜器有带钩、铺首、泡钉,铁器有钉、钩、镜、刀削。后室北侧出土铜印1枚,异常重要。铜印,边长约2厘米,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另外,前室出土1件鎏金铜带钩也异常精美。
ZM44所用墓砖可分为条形砖、扇形砖、楔形砖3类。条形砖长0.47米,宽0.23米,厚0.11~0.115米;扇形砖长0.48米,宽0.28~0.355米,厚度0.11米,多用于券顶。扇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楔形砖二种,一种长0.46米,宽0.28米,0.075~0.11米。一种0.40米,宽0.2米,厚0.07~0.10米。均为条形砖砍砸制成。各类砖上还发现大量的戳记,是一种官作的迹象。
发现的意义和收获
墓葬出土一方铜印,为墓主人的私印,这方铜印为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切证据。根据文献记载,曹休,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的族子。《三国志》中有传,因功累迁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大司马。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于洛阳。墓葬出土遗物的考古学年代,以及墓葬的规格与曹休身份相符。因此墓葬年代为三国时期,墓主人是曹魏赫赫名将——曹休。
曹休铜印出土之前,我们一直认为M44是一座东汉大墓。因为它位于大汉冢和朱仓大冢2座东汉帝陵之间,只是墓葬的方向和东汉陵区其他大型汉墓有所不同,所以发掘过程中一直在讨论它的性质和归属。铜印和相关器物出土之后,性质和年代得以确定。随后,我们检索了关于大汉冢、朱仓M722陵园遗址的勘探资料,发现墓向朝东、没有封土、方坑明券,墓葬形制大致相同、年代接近的大型墓葬共有11座之多,而且均位于东汉帝陵陵园遗址附近,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墓群。
曹魏时期墓葬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很少,有明确纪年或者有墓主人铭记的更少。此次曹休墓的发掘异常重要,出土随葬器物和墓葬形制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曹休墓的发掘丰富了我们对这个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的了解;曹休墓安葬在在东汉帝陵区域内,加深了我们对东汉帝陵的认识,同时还为寻找洛阳曹魏帝陵和帝陵陪葬墓群指明了方向。
考古发掘期间,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的领导多次莅临现场,我们也多次邀请国内专家现场指导。2013年10月30日,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之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到考古发掘工地视察。2013年11月3日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之际,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张忠培、黄景略、徐光冀先生到连霍扩建考古发掘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关强司长,考古处闫亚林处长,河南省文物局陈爱莲局长,孙英明副局长,文物处司治平处长也多次来到现场。2014年5月16日,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文物局组织召开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现专家座谈会”有2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莅临参加。领导、专家给我们工作以大力的支持,同时在业务上也给予热情指导,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领导、专家的意见我们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