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宏伟飞陵墓雕刻艺术
汉代陶俑的生动的面部表情,是古代雕塑艺术的一种可贵创造,在陶俑的制作中成为稳固的传统。其中原因之一是汉代后期的陶俑由模制发展为捏制。面部表情与体态动作都能巧妙配合。如汉陶舞女俑、说唱俑等等无不善良可爱神采飞扬。而动物陶雕依然,像陶马驹的活跃,陶马头的嘶鸣状态,陶吠犬的憨态可掬都生动别致,注重传神。
汉代墓室建筑均有雕塑,其画像石墓始于西汉晚期,盛于东汉中期。已发掘约90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湖北襄阳,陕北与晋西北。墓室的石构件上镌刻画像,或以高浮雕、圆雕、透雕出各种形象。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霍去病墓前一组石雕,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这个只活了23岁的抗击匈奴的名将,其墓为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兴平。现存石雕有马踏匈奴、石人、卧马、跃马、卧牛、伏虎、卧象、蟾、蛙、野猪、怪兽食羊、野人搏熊及二件鱼等共计16件,原散置于封土上,以象征霍曾征战过的祁连山的自然环境。
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米,肃立伟岸的战马踏倒仰卧在地,手将弓箭作垂死挣扎的敌人,象征性地歌颂了霍去病的战功。这一构思,使全组石雕有了灵魂,有了生机,有了主题。跃马正准备一跃而起,对着祁连山发出嘶鸣;卧虎,虎虎生气,大有气舌万里的气概。整组石雕手法浑朴、自然、生动,凝练到了极致,块面与线条无一处多余的语言,多数利用原石稍稍雕琢,形象即呼之欲出。那些形体浑朴雄强的动物,仿佛一支神手被点化了出来,它们显示了汉帝国蒸蒸日上阶段雄视天下的内在力量和时代精神。那是久违了的华夏艺术之魂。这些被赋于了生命的巨石,并施以浮雕与线刻,稍事斧凿,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表现出形体的主要特征,风格古朴稚拙,可为千古范型,这些未留名的工匠可同西方雕塑巨匠齐肩。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