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尹少淳
少儿美术教育中,版画是做得最好的
记:为纪念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诞生80周年,中国美协将2015年定为中国版画年,请您谈一下版画艺术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尹少淳(以下简称“尹”):就我个人判断而言,在当下的少儿美术创作和教育中,版画是做得最好的。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有一批执著的人在很热心地推动少儿版画教育的发展,比如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张桂林等人。另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像江苏东海、郑州新郑等地对少儿版画教育比较支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
相对而言,绘画是直接性的表现艺术,可以直接表现,版画则融绘画和制作印刷于一体,蕴含了两种价值,一种是自由性的表达,一种是对材料控制的感觉,让少儿在其中体会到绘画和制作的双重乐趣。有些少儿对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版画则可以用刀刻或拼贴等形式来弥补这个不足。版画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少儿观察和表现能力的锻炼,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或载体,训练了工艺所具备的程序制作性。
技巧的熟练掩盖不了思想和情感的苍白
记:如您所言,版画这种艺术形式进入少儿美术教育,相对容易操作,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尹:美术教师往往认为在少儿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是技巧的问题。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技巧的熟练根本掩盖不了思想和情感的苍白。就像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不能把文字组合成一篇文字,他会告诉你他不知道写什么,没东西可写。
我觉得对于教师,首先应考虑怎么给孩子更多的体验和经验,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我用“人”字结构来解释,一方面是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表达的能力。仅有表达的能力,而没有内容,表达就比较空洞,没有价值取向。只有与表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两者兼备,才能构成“人”字的感觉。所以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积累经验,现在很多孩子的经验来自于网络,其深刻性就比较难说。
家长和老师要想办法带着孩子体验生活,多去观察。而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尽量让孩子有要表达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加强技巧的培训,这样美术教育的效果就容易表现出来。很多情感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是在情景的诱发下产生的。
现代教育是“禽兽不如”?
记:少儿美术教育同时也是对少儿进行智力开发的手段。您认为应如何在少儿版画教育过程中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
尹:最近我一直在开一个玩笑,我说我们现在是“禽兽不如”,大家肯定都笑了。我这不是在骂人,可以想一下,我们真的比禽兽好吗?真的在所有方面超过禽兽了吗?我们的眼睛不如鹰,速度不如马,力量比不过牛吧,这是不是“禽兽不如”呢?我在讲教育的“禽兽不如”,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动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出来不需要父母养育可以自己生存,比如鱼、蛇、青蛙等;另一类则需要有父母的养育,比如哺乳动物等。人类生存的能力比较弱,一生下来,只有应激性的反应,冷热和饥饿等感觉只会用哭来表达,大概到6岁后才能独立生存下去,人如果没有这段养育期的话,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的。因为人在养育期内所获得的经验,是从上一辈人那里借鉴过来的。动物亦如此,动物小时候的食物也是父母找来的。到一定阶段才能自己出去觅食,如果动物学不会自己去觅食的话,按照自然丛林的法则,它必死无疑。动物的觅食能力越强,它将来活得越好。
人亦如此。在这里,我把食物比作知识。觅食的能力则就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从小到大,我们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家长和教师,我们在背诵他们教给我们的知识。但是,小孩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吗?几乎没有。从这点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禽兽不如”?当你给动物喂食的时候,它会急切地张开嘴巴嗷嗷待哺,但是人类还不一样,我们教给小孩知识,他往往会拒绝,牙关紧咬,你还得撬开他的嘴巴往里硬塞。现在的教育现状即如此。恰恰这一点告诉我们,动物学会了觅食,将来会活得更好,而我们人类如果终生对知识感兴趣,学会了学习的话,那你的发展就会比别人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