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要获取一定的商品利润,这是市场经营的一般规律。毋庸讳言,自1991年和1997年两次“邮市大潮”之后,邮市的经营活动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邮市过度炒作邮品、透支邮品价值分不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的投资渠道相对于现在要窄得多,大量资金涌入邮市,造成了邮资票品价格的飞涨。笔者赞同集邮储财的观点。收藏和投资邮品的大多数邮人也希望自己的藏品不断升值,但这种升值应该是建立在时间积累、邮品自然消耗、存世量逐渐减少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邮品发行后价格就立即飞升,让集邮者和投资者也不得不远离。随着邮政监管机制的不断加强,邮资票品的发行管理工作日益规范,炒作新邮的现象已较以往有所减少,但集邮市场上邮资票品低于面值销售(打折)的问题也同样发人深省。
目前,邮品价格主要由邮市交易价、新邮期货价、网络交易价和邮品拍卖价等组成,这一系列价格变化决定着邮市行情的走向。
所谓“新邮期货价”,是指邮资票品发行前邮商在邮市上给出的一个预售价格。期货价的高低主要由该邮品的发行量、设计和印制质量、市场和集邮者对邮品题材的关注程度等因素来决定。
“网络交易价”是指邮品在网络上的成交价或集邮品网店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宝等)交易的价格,这些邮品大多数是已经发行的邮资票品。
“邮品拍卖价”是指邮资票品在各种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一般均含有佣金)。
邮市交易价则是以上各种价格在邮市上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目前的邮市价格已不是以往某一地域邮品价格的单一体现,而是全国邮市的一个综合参考价格。
从目前邮市炒作减少的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邮市庄家对邮品价格的控制能力已大不如前。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集邮者的消费观念已较以往成熟了很多,观望心理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邮品的炒作,对集邮市场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