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意产业理念与中国工艺美术定位
199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报告》中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概念阐述为“源自个人创意、技能及才华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下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创意产业政策,但各国对于创意产业的领域定义并不统一,这表明它事实上是一种人为的政策安排。我国目前通常称其为文化创意产业,突出了这类产业所共有的文化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化内容或文化事业都属于这一产业领域。一般认为,设计、工艺、建筑、软件、出版、影视、传播、演艺、音乐、奢侈品及古董、游戏、时装、广告等13个行业属于创意产业领域,也有的国家将设计服务业、电子资讯业、文化娱乐业三大领域定义为创意产业领域。从原理上说,只要是人类的创意活动,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之下,通过产业形成生产能力并在市场中创造出新的财富的,都可以视为创意产业,不同的定义是各国经济实情的反映。
中国是工艺美术大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近代工业社会形成之前的生活文化传统都依赖于工艺美术的承载;尽管今天工艺美术已经不再成为支撑人民生活平台的主要力量,但是这一悠久传统中所蕴涵的能量是不会轻易飘散而去的。它一定会有重放光彩的一天。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创意产业领域的统一界定,但是各地在制定创意产业政策的时候都把工艺美术纳入创意产业框架之内,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创意产业的实质,是创造生活魅力的产业,而工艺美术正是在这一点上获得新的产业定位,这样一个契机既水到渠成,又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当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认真思考工艺美术的再定位,探索未来的发展途径。
二,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之下的中国工艺美术
在创意产业格局之下讨论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定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我想简单地表述一下我的观点,工艺美术不仅是一个面向历史的概念,还应当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发展的概念。
很长时间以来,说到工艺美术的历史贡献,没有人会否定;但是说到工艺美术的现实贡献,在很多人观念里,基本是个负面的印象。其实可以想一想,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服装设计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难道没有工艺美术的成份、历史贡献在其中吗?我认为,所谓“工艺美术”概念实际上是现代中国以中国的方式寻找设计理念的一种回应,一种解答,一种定义,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的历史过程,一个现代设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工艺美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可能没有几个国家还在使用这个词汇,“手工艺”、“民间工艺”、“现代手工艺”这间的词都有,但是十分慎重地称“工艺美术”的可能只有中国了,它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综合着手工与工业、综合着人文与技术、综合着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概念。关于这个概念,历史曾经在八十年代有过激烈的争论,今天这场争论可以说尘埃落定,我以为,关于“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名分”之争已经可以告一段落,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更为宏观的眼光,站在整个国际发展的格局来认识中国“工艺美术”概念产生的历史渊源,它事实上是19世纪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手工业时代生活方式与造物文明的变迁及其文化对策整体思考的历史过程的东方部分。
我们只要思考一下,最先产生“design”概念的英国同时也是产生“艺术与手工艺The Art and Craft”概念的国家,同时也是产生“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概念的国家,这说明,整个工业时代新文化方式的思考仍然还在继续,还没有终结,中国“工艺美术”概念同样是这个世纪性思考的一部分,中国把自己的造物文化带进了这场世纪思考之中,我们无须妄自菲薄。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在这场争论中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每个人也都可能纠正过曾经有过的认识,但无论如何,“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作为两种不同性质、不同使命的文化现实,都存在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之中,今后在教育领域、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它们还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谁也无法预言,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已经实现、并且仍然继续实现着它的历史使命,尽管它的历程坎坷,尽管它的现实仍然不理想,但是它的价值与意义已经不容怀疑。今天,工艺美术被纳入创意产业范畴进行重新规划与思考,这是一次令人鼓舞的定位,但是,如前所述,在这场事关未来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战略格局的产业调整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分之争,而是如何真正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使工艺美术产业施行思维方式的改革与生产方式的改革,使它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作为创意产业范畴的工艺美术产业特征分析:
通常人们将创意产业划分出十三个产业领域,手工艺包括在其中。将手工艺视为创意产业有其充分的理由。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手工艺产品的独创性特征,无论是称为“手工艺品”、或“工艺美术品”,都是指基于个人的、艺术创造的才华基础之上的、手工方式生产的产品,它与机器生产方式不一样,每件产品都有其手工加工的痕迹,是个人借助于手工加工工艺、结合对于创意的理解而完成的独件作品,因而它具有创意性劳动与创意性产品的基本特征,也因此而获得相应的价值认可。
第二是手工艺产品的专权性特征,手工艺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创意与手工意匠,可以说每件产品都应享有排它性的知识产权,尽管目前并非每件产品都被申请专利,但它同样应当自动享有非注册性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应模仿,不应被无端复制,有重大独创价值的工艺美术产品或已申请注册的产品更应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
第三是手工艺产品的人文性特征。手工艺形成于历史,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单纯的高科技产品、工业化产品具有异质的人文特征,这些特征通过材料性能的选择、加工方式的选择、装饰方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取向的选择而体现出来,因此每件产品都有着自己的区域特征、历史脉络和人文内涵,体现着文化创造的品格。
第四是手工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特征。创意产业的文化实质是一种比较价值、或者叫差异性价值的体现方式,每种创意产品都必然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品质才能得到认可,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文脉关系的产品能够形成异质文化互补的大格局,因此越是具有地方特征的产品就越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正是工艺美术产品的独特优势所在。
四,作为创意产业的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机遇
这次创意产业格局调整,我以为是我国现当代史中第三次传统工艺复兴的历史契机,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借助这次历史机遇,我们可以为工艺美术走上发展和前进的正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为五十年代以来的工艺美术发展之争永远地划上句号。
所谓第三次历史契机是与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两次工艺美术热潮相比而言,但是又有着与前两次完全不同的性质与意义。众所周知,进入五十年代之后,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原因,曾经出现过两次工艺美术生产发展的高潮,第一次是用“刺绣剪纸换拖拉机”,即在国民经济重建的关键时刻,民间手工艺人用生产自救的方式组织小规模的手工艺品生产,迅速地恢复八年抗战及三年内战之后的生活日用品供应,不仅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批量化的手工艺产品出口换汇,换来了发展大工业生产所急需的技术与设备;第二次是八十年代文化革命结束之后,为了打破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僵局,工艺美术再次成为国民经济重建的先锋,在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技术、合作渠道与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中国工艺美术频频走出国门,传递中国经济重建与文化复兴的信息,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活跃是那个特殊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社会需要的产物。
但是这两次工艺美术高潮都有其相对的局限性,首先它们都是一种服从于短期内经济需要与政治需要的、替代性的政策产物,一旦国家经济恢复,工业建设全面展开,人力与资金都被吸引到其它的领域,工艺美术生产空间与市场空间立刻陷入困境,六十、七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之后出现的工艺美术“空壳化”局面正反映了这种基本的规律。
但是出现在21世纪初的这次工艺美术产业调整,与前两次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含义与文化含义,我觉得有以下的五点不同可以作为一个认识的依据:
第一,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认识;被纳入创意产业范畴的手工艺或工艺美术,不是由于它可以成为某种急而的生产手段替代品,而是被作为一种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价值而被肯定的,可以说是一次主动的历史选择;
第二,是不同的经济价值确认;由于整个世界出现了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化的大趋势,手工加工方式的经济价值被重新认识,因此手工艺品获得新的经济基础,它的价值定位不再是“物美价廉”的低层次认识,而是将人文价值、情感价值包括在内的“物超所值”的重新定位。
第三是不同的历史价值定格:在我国20世纪后五十年中出现的文化封闭与急剧开放所引起的振荡效应应当说正在趋于结束,由此而使这一代人可以相对客观地重新评价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一种新的历史价值定位的基础,新的工艺美术复兴是定位在这种新的历史观之上的,因而它也具有了更加稳健和合理的社会基础。
第四是不同的政策环境优化:我国的公共政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其中也包括针对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的公共政策,政策性支持措施中所体现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客观有效性是前所未有的,工艺美术的复兴完全可能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的政策环境争取更良性的发展空间。
第五是不同的市场环境完善;工艺美术行业中最为担心的市场环境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但是正在朝着有利的方向扭转,设计知识产权问题在中国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尽管积重难返,但是社会共识已经形成,这是一个正面的信号,它标志着中国的市场环境会向着有利于创意产业、工艺美术事业兴盛的方向发展。
以上所有这些只说明了一个事实:有可能造成第三次传统工艺振兴的历史契机已经形成,但是机遇不等于现实,从可能到可行,更需要的是我们冷静的思考与切实的行动。
五,中国工艺美术面临的历史缺陷与现实缺陷
这么多年行业员工的坚持仿佛是为新的工艺美术发展保留下了一颗种子,目前这颗种子的品质和价值是世所公认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颗种子既有其强大生命力的一面,也有其先天不足的一面,当它要纳入到创意产业的范畴之际,它会表现出种种的不足,这些缺陷既有历史的、先天的,也有现实的、后天的。我以为最突出的可能表现为以下六种性质的发展乏力:
1,创新性乏力是表现最为突出的;现有的工艺美术门类、品种、款式,呈现出结构性的萎缩趋势,原有的精彩工艺在减少,原有的工艺精华缩水,而新的创意、研发跟不上,所以在面貌上是传统多于现代、维持多于突破、共性多于个性、复制多于原创,这种种现状可归结为创新性乏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领域竞争,创新乏力导致原有的行业优势逐渐丧失,同时对更广泛的工艺美术活动领域也失去了吸引力。
2,动力性乏力,创新乏力是源自缺乏创新的动力;动力缺乏源自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是稳坐传统宝座,以固守传统技艺为满足;另一种是以文化事业自居,以等待救援为唯一出路;这两种认识都会导致创新乏力;近几年中,改革乏力的现象出现了新的倾向,九十年代以后新进入这一领域的力量渐趋活跃,而资深的行业力量反而日趋沉闷,突出地表现了乏力的原因是观念性的,而非体制性的。
3,资源性乏力,动力缺乏的根本原因又是源自资源缺乏,而且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缺乏,五十年代以来曾经有过几次为工艺美术长期发展准备和输送人力资源的动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八十年代以后这种有计划的资源准备便中断,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就业高峰不断形成,行业的人才吸引机制彻底失去保障,加之教育体制的调整,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研究人力资源的缺乏成为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4,经营性乏力,这一点在体制内原有的行为机构中表现成为明显;一段时期内,工艺美术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外贸为主,包销为主,生产为主的格局,对于自主地应对市场变化缺乏经验,缺乏营销力量,在经营方面的经验、人力、渠道匮乏与许多新兴行业的业绩面貌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工艺美术有着良好的技术实力、良好的应用基础,却没有市场,没有效益,没有销售网络,没有产品明星,更没有追捧的“粉丝”,这是当代最无法解释的市场奇观。经营乏力的教训值得深刻检讨,牢牢记取。
5,技术性乏力,工艺美术的立身之本便是积累深厚的技艺传统及其应用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须技术创新,事实上工艺美术产品要紧随时代市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技术表现能力的研究与开发;而一旦在材料与工艺层面的突破,对于产品面貌带来的影响就是结构性的,中国工艺美术用材、用料、用工的方式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几乎没有突破,传统工艺的几大看家“名旦”——漆、釉、丝、线,在材质品味上、表现效果上也鲜见提升,针对相关材料的物性研究也几乎都是空白,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着工艺美术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结构性的致命伤。众所周知, “传统”是一个文化选择的概念,并非在历史上发生过、出现过的都是传统,只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能够继续生存、在变革中能够发展的才是传统,如果我们的传统工艺没有从根本上延续、出新、发展的能力,那么任何国宝、传统、底蕴的美名都将成为一种空谈。我认为,技术性的发展乏力对于工艺美术的生存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6,政策性乏力,是行业内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这是事实,目前我们还缺乏完整的保护、扶持和促进工艺美术发展的政策体系,对于规范市场,对于体制改革,对于价值保证,对于收藏和保护制度等等,缺乏许多有力的限制、调节、引导、激励的制度和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损伤着工艺美术发展的势头和力量,客观上形成了发展乏力的后果。
六,在创意产业框架下重新确认工艺美术发展的使命与方向
我以为,创意产业发展思路的提出,意味着一种新产业文化格局的形成,这种格局的意义就在于它对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时代中人们对于生活文化的完整性、多样性的需求以产业化方式作了新的安排,并以规模经济的方式为其产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目前人们所广泛讨论的创意产业中的十三个领域都不仅有着强大的消费需求基础、技术基础、制造业基础,而且都与精神需求的丰富性紧密关联,工艺美术是这种产业结构中体现其完整性、多样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框架之下,如何认识下一步工艺美术的发展,我以为应当重点展开以下方向的思考,我将其概括为三个“继续”和五个“转向”:
所谓三个“继续”,是我们原来已经坚持过、探索过、争论的、实验过的方向与路线,应当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强化和彰显:
1, 继续高举人本主义、文化精英主义的旗帜
——创意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工艺美术产品不同于其它创意产品,它必然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于人的丰富的精神需求的,同时它也必然是强调“文化精英”的,突显最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产品;
2, 继续遵循市场化、生活化的发展路线
——同时工艺美术发展的路线则必然是遵从市场规律和生活发展需要的,它不应当是脱离现实的、脱离生活的象牙塔中的纯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都应当通过市场和历史的检验实现;
3, 继续强化与完善“宝塔形”资源配置结构
——在现代产品制造体系中,工艺美术产品已经和一般工业产品形成市场分工,它是满足于人们多样性的、比较具有艺术倾向的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实用产品,这种需要根据艺术成份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价值,因此它的资源配置也必然是多层次的,它的用工、用材、用料也必然呈现出分层配置、分层定产、分层论价的“宝塔形”结构特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发策略与市场策略。
所谓五个“转向”,是在总结以往的历史教训、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的五个方面的思路调整,以使其更适合新阶段下工艺美术的生存和发展:
1, 途径:从国际市场为重心转向国内市场为重心
——避免单纯的国际市场路线,在中国市场已经国际化的趋势下,更应注重国内市场的介入,尤其是中高档生活用品与旅游文化商品的研发;
2, 市场:从“高低两端”趋向转向“中高端结合”趋向
——过高的市场追求会缩小市场空间,而过低的产品定位也会损失工艺美术品的应有品味,应当在坚持品质的前提下走“中高端结合”、“品牌带动”以及“市场分层”的路线;
3, 身份:从“奇货可居”型转向“爱用收藏”型
——应当避免工艺美术的“假古董”身份路线,坚持首先是实用品、然后是珍爱品、最后是收藏品的价值路线;
4, 价值:从“资源型”转向“魅力型”
——工艺美术品与资源有着天然的关联,但是不应当单纯走*“资源”增值的路线,对稀缺资源尤其应当重点保护、控制使用,与此同时将其价值定位转向由于设计的成功与加工的机巧而产生的产品魅力,使之增值。
5,发展:从峰端效应转向峡谷效应
——应当避免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将命运系于单一市场、完全听命于外力控制的急起骤落式的“峰端效应”,努力造成理性发展、蓄势待发、整体提高、积水成潭的峡谷效应,将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纳入健康、科学、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融为一体的正常发展轨道和持续发展态势。
七,设计、工艺美术在创意产业中的融合
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在理论上并没有任何障碍,但是在创意产业的框架下设计的阶新会成为促进工艺美术创新的有利机制,因为在创意产业的十三个领域中设计将是一个跨领域的、基础性的产业优势,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将设计创新的理念与方法应用到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创意产业才能真正获得由创新智慧而来的经济推动力。
对于工艺美术也是如此,工艺美术本来就是需要设计作为基础的,但是在手工艺传统中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并不是那么居于突出地位的。而在创意产业的框架之下,设计创意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与鼓励。
2006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一个设计小组以自己的餐具设计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举行的国际设计周中获得全场最高评价,历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深深好感的欧洲设计同行评价说,中国人只要将自己的优秀传统稍加创意就能成为世界最好的设计。事实上这一项目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选择了那些优雅、朴素的元素而加以重新设计,以最简约的、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完成了新餐具形式的创意。这一案例表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不存在隔阂,完全可能同步进入现代生活,而关键在于是否形成能够敏锐感受和深入理解生活内涵的好的创意。
事实上近年来在传统工艺领域积极进行创意探索的成功案例屡有出现,以下所举数例都可以成为在创意产业框架之下发展工艺美术的对策参照。
1,设计创意对策 2002年内蒙古旅游局推出的“鸣沙壶”设计,成功地将取之不尽的沙漠符号——“黄沙”设计成别具一格的旅游纪念品,在众多套路陈旧的旅游纪念品独树一帜,显示了区域资源个性设计的价值。
2,工艺创意对策 2003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巧妙利用玻璃艺术中的独特加工工艺设计制作出风格独特的“风生水起”上海市政府赠港纪念礼品,获得香港舆论界热烈好评
3,品牌创意对策 品牌意识是中国工艺美术业界中最缺的资源,而来自台湾的现代琉璃艺术家杨惠珊成功地在大陆推出“琉璃工房”品牌及玻璃工艺品,成功获得市场声誉,显示了品牌营销策略在工艺品推广中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4,管理创意对策 北京市工美集团成功地将百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进行资源整合,进行集群式的品牌推广与管理,创建“百工坊”传统手工艺展示及推广基地初见成效,显示了管理模式创新的战略意义,探索出具有国有品牌优势的企业与民间力量联合发展的新路。
5,市场创意对策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工艺美术的生存需要进行市场的创新,目前许多国家都有开设手工艺广场的成功范例,日本三岛町“手工祭”也开创了政府推动手工市场成形与发展的先例,对于经营意识薄弱、市场经验缺乏的中国工艺美术企业,这种尝试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6,经营创意对策 江苏扬州漆器厂在没有市场资源、没有营销经验的历史条件下,自创工艺园,组织工艺品推广市场,几年来获得良好回报,探索出国有工艺美术企业主动出击构建市场,自创商机的新途径。
7,传承创意对策 后继乏人是工艺美术界普遍面临的难题,台湾在九十年代推出“薪传”计划,以政府推动、大师传授与市场淘汰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出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培养与竞争相结合、学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解决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
8,范式创意对策 中国工艺美术要探索良好的发展机制,不仅要关注产品研发模式,市场开拓模式,更应当关注宏观的结构关系,中国是一个市场大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形成的区域经验很可能具有类型的意义、结构性的意义,因此,解决中国的工业美术发展可能不是一种模式所以解决的,需要关注更多的实际经验,更多的尝试案例,研究手工艺生存的市场规律,研究自身的经验与教训,更应当避免五十年代那种短期有效、长期有害政策;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与市场规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正常发展、正当经营、正派风格的中国工艺美术市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