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绘画发展的概况
元末农民起义经历了十七年,最后由农民领袖出身的朱元璋清灭了割据势力,于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成立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大帝国。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至明代已经进入后期。元末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和削弱了地主豪族的势力。明初,统治者出于巩固封建政权的需要,采取措施强化封建专制,强化皇权,皇帝直接过问六部事务,并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农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同时,加强对文化教育的统治,设立培养封建官僚的专门机构—国子监,加强科举制度。经过六十余年,明王朝发展至鼎盛时期。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激烈,皇庄、贵族庄田日益扩大,赋田急剧减少,沉重的封建剥削使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出现大批农民的流亡。流民问题不仅影响着朝廷的收入,同进,各地流民的不断起义对封建政权形成严重威胁。
明代城市经济发达,商业手工业生产进一步提高,商品经济活跃,一些地区的手工业工厂和作坊中,大批雇工出现。明中晚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一部份地区已经出现 。
明代对外贸易发展,永乐间郑和七次下南洋与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南洋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与欧州也有了一些往来。
明代,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雇佣工人工场主之间的阶级关系和矛盾日益复杂。此外,北方蒙古贵族集团不断到内地进行掳掠,东南沿海一带有倭寇长年入侵骚扰,都对明朝政权形成很大威胁。明末,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经过二十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644年推翻明朝统治,但在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汉族大地主勾结满族贵族武装的进攻下,农民起义终遭失败。
在艺术领域,明承宋制,复设画院。永乐年间在各地征召画工为宫廷服务,他们的作品被称为“院画”。明代中期宣德至弘治间是院画盛期。宫廷画家按照皇帝的旨意进行艺术创作,如画朱元璋“起家战伐之事”、画帝后肖像、帝王行乐图,宗教壁画以及山水,花鸟等。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了画家的思想,一些有才能的画家如盛著、周位、戴进等人都受到文化专制的摧残。赵原以应对失旨坐法;周位亦被谗就死;盛著,进为内府供奉,以画水母乘龙背于天界寺影壁,不称旨而弃市。于是当时画家,无论在野在朝,咸肃然自警;于是元季放逸之画风,为之骤敛。惟自太祖杀画士后,一般画士,咸震于专制之威势,各有戒心,思想上已受若干之束缚;又加以科举制之助桀为虐,累世勿替,其无形之影响,尤为重大。再如,宣德间,众工于仁智殿呈画,戴文进首幅为秋江独钓图,图中作一红袍人,垂钓水次。同僚谢环曰:[此画佳甚,但恨野鄙耳!]宣宗叩之,曰:[红、品官服色也;用以钓鱼,大失体矣。]宣宗颔之,遂挥去。足见当时画工之不自由。
文人士大夫绘画在明代占有显着地位,载入画史的画家和传世的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其中大部是山水、花鸟画作品,人物画数量极少。山水画家由于宗尚前代画家笔墨风格不同而分成院体、浙派及吴派等派别。早期画坛以院体、浙派为主,中期以后则以集结于苏州一带的文人画家——吴派占优势。
“文人画”系针对画院及职业画家的作品以及工匠所创造的民间艺术而言,由宋至明,文人画在艺术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呈现出复杂的现象。它强调艺术创作对画家主观世界的表现(思想、感情、意境方面的表现),强调笔墨情趣,这是古代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明代富有成就的文人画家如王绂、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陈洪绶等人的作品,由于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不仅在当代有较大的影响,也是国人值得永远珍视的宝贵遗产。明末,由于过分地强调笔墨情趣,同样对艺术的发展有所羁绊。
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雕版印刷业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优秀的小说、戏曲的流行为书籍版画插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不同刻印书籍版画中心地区形成的多种风格,使明代版画在美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现存的大批明代精美的版画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