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都有陶器发现。陶器无疑成为新石器时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原始彩陶大批的出现,根据考古发现其时间可从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到约3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其空间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黄河中游、渭河流域及汾河流域),西北地区(黄河上游、洮河流域及湟河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黄河下游、汉水流域、大运河流域、山东半岛及长江中下游、杭嘉湘区域)。在器皿造型上,有摹拟植物造型,摹拟动物造型,摹拟人物造型,摹拟器物造型等,但最常见的还是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碗、钵、罐、盆、壶、豆、瓶、鼎等10余种。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
泥质灰陶是古代最普遍的陶器,表面上有绳纹、席纹等编织纹的装饰。灰色陶器的代表性的器形是“鬲”(三空足的煮器)。这种陶器最初大概发生在陕、晋、豫交界一带,然后传播到各种不同的新石器文化中,在西北、中原、东北和东部滨海地带,都有发现。在时代上,一直延续到今天。但陶鬲的形式在汉代就已完全绝迹,陶器表面的绳、席纹装饰,在汉代以后也不多见。
绳席纹陶鬲的形式与装饰方法都表现了陶器与编织物(或皮革器)的密切关系。古代陶器的起源,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是由于用粘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器皿上而产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人们逐渐便发现,成了形的粘土,脱离曾赖以成形的器皿,也可以适用于这个目的。这样,由编织或缝制技术所产生的形式,便成了陶器最初在制作中所获得的形式。因长时期的应用而成为工艺造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陶器上的绳纹装饰,后来长时期保存着,也不再是制作时的必然结果,而是有意施加的一种装饰。
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
彩陶发现的地点:河南安阳后冈等地,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广武县秦王寨),淮河上游,晋南(夏县西阴村,万全县荆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陕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辽、内蒙古长城地带及新疆,湖北京山、天门,也有发现。其中最早发现,而又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村。仰韶村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但也出现在其他文化遗址上。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全部村落遗址,其遗址的完整性与丰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这一文化时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图景。
仰韶文化距离现在大约为四五千年以上。仰韶文化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根据这些遗址上的发现可以知道当时人们过着长期定居的生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手工业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已很普遍。武器中发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区陕、晋、豫等地发现的大致类似,然而也可以分为早晚不同的数期,器形完整的彩陶发现不多。器形完整而数量丰富的发现,主要是在甘肃、青海一带。
甘肃的仰韶文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半山型”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和半山遗址为代表,“马厂型”以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遗址为代表。甘肃的辛店文化遗物中也有彩陶,虽继承了仰韶文化,但已比较退化。
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材料虽普通,但制作技术精良。陶土经过精细的澄洗,以手工制作,或经过慢轮修整,表面砑光。可能有了鼓风的工具,窑火温度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由于陶土中含铁量很高,所以陶器烧成后呈黄色或红色。彩绘装饰的原料多用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有的器物表面也涂红色或白色的陶衣。